“南来的,北往的,佳木斯的,鹤岗的……”年代情感群像大剧《南来北往》在“列车长”蔡小年的一段“贯口”中落下帷幕。在这段“告别演讲”下,无论是否有乘坐蒸汽机火车经历的观众,都在这部剧里找到自己的乘车往事。
《南来北往》首次把铁路乘警的故事搬上荧幕,剧中存在不少破案剧情,但其实,破案为表,它的核心在于其展现的人间温情和其中蕴含的“家”的味道。
就像蔡小年说的,“从开始的蒸汽机车,到后来的内燃机车,再到现在的动车、高铁,可以说是一车的故事,一车的人生酸甜苦辣咸。”虽然剧中角色的命运画上句号,但现实中铁路人参与和见证的故事仍在继续,南来北往的火热生活仍在继续。
“牛大力的一铲子,把我拉回那个年代”
《南来北往》第一集中,司炉工牛大力的出场,让薛军仿佛回到了刚工作的那个年代。
司炉工的主要工作就是在蒸汽机火车的驾驶舱内产煤。薛军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机务段动车组的一名司机,上世纪80年代进入铁路系统工作,正好和剧中牛大力所处的时代相同。
“这部剧中对火车驾驶环境的呈现和我当时工作时很像,比如剧里的蒸汽司机们在工作中,司炉会在进站前站在站台侧,和前面的司机共同确认信号,还有副司机在到站停车时使用油壶给连杆部件‘点油’,这些场景都是我们那个年代的标准动作。”
和牛大力一样,刚进入铁路系统工作的薛军也是从一名蒸汽机车司炉工开始干起。“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拾炭的,仔细一看机务段的”是《南来北往》中同事对牛大力的形容,也是薛军的真实写照。
薛军从小在铁道边长大,当年选择成为一名火车司机,也是和一部影视作品有关。他回忆,上学的时候,学校组织观看过一部名为《火车司机的儿子》的朝鲜电影,看到影片中的两代铁路人为了朝鲜解放事业和敌人展开斗争,便开始崇拜起火车司机这个职业。
在薛军看来,影片中战争时期,火车司机的荣光是保家卫国,而在和平年代,就是守护旅客的平安。成为火车司机后,薛军便将这一使命刻在心里。虽然火车司机可能是在旅客乘车过程中与他们交集最少的一个岗位,但却是守护旅客旅途安全的核心岗位。在薛军身上,没有什么和旅客之间的动人故事,只有7本火车驾驶执照换来的“零违章、零事故”400万公里的驾驶里程。
薛军提到,自己最喜欢的一首音乐是《回家》,这首音乐会在每趟列车到达终点时播放。只要这首音乐响起,就代表着他再一次将旅客安全送达。
但有些时候,“回家”对薛军来说却是一种奢望。在薛军的家中,有一个“春节地图”,上面标注了他工作三十多年来在外过春节的地方,“这些年,我驾驶高铁在蚌埠、徐州、青岛、烟台等地过年,今年春节我又解锁了临沂。”
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是薛军工作以来第20个没在家和亲人团聚的年。虽然过年没办法回家,但薛军却认为,自己能在春运期间送旅客归家,让更多的人团圆,这种使命感很荣幸。
参加工作三十多年,薛军与中国铁路一起成长。经历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动车组四个时代,从操纵时速60公里/小时的蒸汽机车,到操纵350公里/小时的高铁,他在亲历并见证“中国速度”迅猛崛起和中国铁路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成为了旅客的守护者。
“很多铁路工作者都是受到了家庭的影响。”
正如《南来北往》中汪新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铁路乘警一样,在时代的发展中,火车从蒸汽机到动车,火车提速的过程,也在书写着中国铁路人的传承。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车辆段动集车间乘务副工长李方琦也是这样成为一名铁路工作者的。
“我的父亲就是一名铁路的线路工,从小家庭的熏陶给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大学填报志愿时就选择了铁路方向的专业。”李方琦说。
看《南来北往》对于李方琦来说,是一种“考古”。1996年出生的李方琦,现在是一名普速列车的乘务员,虽然没有经历过剧中的年代,但在剧中铁路工作人员的身上,他也看到了自己工作的影子。
“在列车运行途中,我们会定时对车辆设备进行巡视检查。也可以说我们是列车的‘随车医生’,负责列车的行车安全,处理各类应急事件、及时消除行车隐患,为旅客的平安出行提供保障。”李方琦介绍。
《南来北往》的很多镜头会让李方琦触动,尤其是一次“干杯”。剧中,汪新和马魁在春节期间前往哈城出差,他们在列车上和乘务组的老同事们一起吃饺子,大家用筷子夹起饺子“干杯”的镜头,让李方琦想起了自己曾经值乘的第一个春运,“五年前的大年三十,晚上车上乘务组一起聚餐,大家举起手中的可乐,在运行的列车上共同举杯等待倒计时,那是第一次没有在家过年,原本挺失落的心情在那一刻却很充实。”
有人说:“春节的故事,一半发生在家中,一半发生在路上。”李方琦既是春运故事的亲历者,也是春运故事的见证者。作为一辆列车中和旅客接触最为“亲密”的工作岗位,列车员也在和旅客的百态人生产生交集。
李方琦介绍,自己曾经担任济南—金华线路的车辆乘务员,这也是一趟“南来北往”的线路,需跨过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常常是济南还需要穿大衣的时候,南方地区都已经春暖花开,在车上值乘的两天有时候会感觉穿越了四季。“每年的春运,外出工作的人们都拉着大大的行李回家过年,车厢里混合着南北不同的乡音,充满着与亲人团聚的期待,那种看向窗外期待又幸福的眼神真的很暖心。”
李方琦感慨,铁路提速,缩短了他们与旅客的交集,但却能更明显感觉到旅客的“归心似箭”。在《南来北往》中,李方琦从上一辈的工作场景中看到了自己的工作状态,也在感慨着时代变迁下这种状态的不同,但不变的是,火车上人们对家的向往。
在他看来,《南来北往》不仅能让年轻的铁路人感受到老一辈的奋斗精神,也一样能感受属于不同时代的温情。“铁路不仅仅是一种交通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纽带,让人们紧密相连。”
在《南来北往》中,故事的发生多是在狭小拥挤的车厢内,但故事的推进和结果,却总是在火车之外。马魁为抓住土匪请列车长和站台联系临时停车,汪新在站台跳车抓贼,碰瓷的骗子在站外广场行骗被抓……《南来北往》虽是一部讲述火车乘警故事的电视剧,但在剧集中,站台作为火车的延伸,装满了南来北往的旅客故事。
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沈阳站沈阳客运车间客运员马成良,便是火车站台故事的见证者之一。出生于辽宁丹东的马成良,第一次见到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沈阳站时,便被其底蕴震撼。2004年,马成良退伍转业,便选择到沈阳站工作。
作为沈阳站站务服务人员,马成良每天都在和旅客打交道。但不同的是,马成良是专门负责和“重点旅客”打交道的站务服务人员:引导盲人旅客乘车出行、帮助行动不便旅客上车是他的工作日常,也因为他经常需要推着轮椅穿梭在站台,他也被同事和旅客称为“轮椅哥”。
在《南来北往》中,倪大红饰演了一位“老瞎子”,由于自己的孩子丢在了火车站,他每天在火车上通过味道来辨识人贩子的味道,在闻到马魁的味道时,他脱口而出“你身上有好人味。”
虽然对于观众来说,这种“闻味识人”听起来很玄妙,但马成良相信,一个善良的人,总有方法取得陌生人的信任。这一点,在剧中的马魁身上是气味,在生活中马成良身上,是声音。
在马成良的工作中,经常需要协助视障旅客上车。他回忆,一年春节,马成良接到站台给到的任务,要协助一个盲人女孩上车,马成良将盲人女孩和导盲犬带到了爱心服务区休息,等候检票。女孩的一句话顿时让马成良感到一丝暖意:“马哥,这是你第五次护送我啦,听到你的声音,心里就不紧张了,有了安全感,亲热感,像家人一样温暖。”
这不是马成良第一次被受助旅客感谢。20多年和特殊旅客的接触中,马成良细心的服务让这些经历人生苦难甚至处在社会边缘的群体看到了人情的温暖,与此同时,这些特殊旅客励志向前的故事,也在感染着马成良。
提及《南来北往》的人物,马成良反复用“直爽且善良”来总结,他觉得这既是一部年代剧,也是一部当代剧,很多人在剧中都能找到了铁路人的影子。马成良说,剧中的人物都是很典型的东北人,街坊四邻的互帮互助,真诚相待,正是东北生活的写照,铁路乘警对失足青年的善意,也是善良的体现。
“成良,就是成为善良的人。”身为东北人,马成良愿意在生活中将剧中的善良延续。
40年前,一趟旅程需要辗转几日;现在,往返两地可以当天来回。铁路运输近300Km/h的提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南来北往》中的人间冷暖和铁路人的温情与奉献,40年来一脉相承。